今年端午连着夏至,节日与节气相连,文化的氛围更加浓郁。包括夏至在内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近年来广受关注,成为美术工作者的重要创作主题。如何以艺术诠释节气之美?今天,本版聚焦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相关美术创作、创意设计、传统工艺,约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展现千年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艺术连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编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设计里的非遗传承
郭瑞萍
当下,二十四节气文化广泛传播,融合衣食住行用的节气文化设计更是百花齐放。这些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式多样的创意作品,创新阐释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及时代价值,在丰富人民美好生活的同时,以老少咸宜、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和北京市文物局共同主办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北京国际设计周“二十四节气流动展”等活动中,一批节气文化创意作品涵盖平面设计、包装设计、艺术装置等,各具特色,其中呈现的节气文化设计的共性和特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深入挖掘节气文化底蕴,以多元视觉语言阐释特色文化符号,是当代节气文化设计的特征之一。不少设计师从节气相关传统习俗切入,使作品贴近日常生活,让节气文化更具象。比如,李晓林创作的夏至节气插画中,一盘艾草麦饼清新爽口,复古画风与传统味道相得益彰,诠释了顺时而食的生活哲学。还有一些设计师致力于创新设计语言,表现节气文化特色。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发起的“二十四节气创意计划”中,徐凯围绕夏至节气设计的海报,以几何色块搭建汉字“夏至”的结构,用与节气自然物候、饮食等相关的图案点缀其间,简约现代;聚焦雨水节气,黄梦林从传统物候中提炼图案,并借鉴民间美术色彩搭配,使海报充满浓郁乡土气息。
一些设计师在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中,以形式多元的创意表达为节气文化注入新活力。像作品《二十四节气竹编系列》,将不同节气对应的太阳黄经度数表现在竹编上,每个竹编都是纯手工制作,纹样、颜色各不相同,既展现了文化之美,也体现了竹艺之美。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办的“行律千年,东方意蕴:中国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创意作品展”上,不仅有平面设计作品,还有新媒体作品、文创产品、线上游戏等。这些创意设计都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节气文化的新理解。
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人观察总结出的自然规律,不仅指导着四时农耕,更促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我一直尝试通过服装设计表达节气文化蕴含的深厚内涵。比如,系列服装设计“白鹭为霜”,以白露节气为灵感,通过白鹭的清雅诠释白露的凉逸。青绿、灰白、驼粉等质朴的色调与山水朦胧的意境相应和,美丽诺羊毛、棉麻与透明丝、金银丝等相搭配,以仿绗缝、乱针绣形成精致立体的针织效果,令作品呈现中式美学气韵。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更深刻感受到二十四节气蕴藏的哲学观对当代设计的重要价值。由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尊重自然、以和为美的理念,转化为含蓄内敛的文化表达和“余音绕梁”、气韵悠长的美学追求,滋养着设计创作。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的节用有度、惜时惜物、顺势而为等观念,也为做好设计提供有益启示。设计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如何在每个环节都实现理念、形式、风格等因素的平衡,同样可以从节气文化内蕴的系统观中寻找答案。
如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设计成果数量不断增长,但在设计品质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紧随时代,不断从文化宝库里汲取营养,让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创意相对接,设计才能更好服务当代生活。
(作者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绘画里的多彩时令
岳洁琼
二十四节气一直是美术工作者钟爱的创作主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后,更是涌现出许多相关主题美术作品和展览。在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中,美术工作者们重温先民认识世界的方式,感悟节气蕴含的人文价值,传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在与自然和谐互动中对生命节律的深刻洞察,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二十四节气的丰厚内涵吸引着一批美术工作者常年深耕该题材创作。画家刘金贵就曾创作多组“二十四节气”主题作品。他结合各个节气的不同习俗,描绘民间活动与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以颇富趣味的工笔画呈现“天地节而四时成”的美好景致。画家陈琦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同样引人关注。从1991年创作《霜降》开始,陈琦运用中国特有的水印木刻版画语言,历时近30年陆续完成24幅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自然景观中“时刻”的意义,反映出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及相互作用,传递出中国人朴素的哲学观。
在各地,“美好中国——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中国画作品展”“二十四节气·全国农民画作品展”等展览的相继举办,进一步带动创作。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从2018年开始策划“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先后邀约40余位美术工作者和设计师参与创作,每位创作者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二十四节气的思考。像谢青的中国画《处暑》、孙博的岩彩画《春分·斗指卯·昼夜均平》,聚焦二十四节气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王少军的水彩画《角儿与二十四节气》、章燕紫的中国画《芥色种田——二十四节气》等作品,则反映了创作者对节气的细腻感受和个性化理解。刘丽萍在水彩画《日坛》《地坛》《月坛》《天坛》中,以北京的四座经典建筑,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由此折射节气相关典仪文化。这些作品通过不同艺术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二十四节气的艺术魅力。
人类通过观察天地万物,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美术创作恰恰可以巧妙反映这种知识生成的过程。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一年级基础部的课程中,特意开设了“寻找二十四节气”主题精微素描创作课,期待年轻学子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中,运用正确的学习和修身方法,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这也是我们倡导二十四节气主题美术创作的初衷和方向。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工艺里的融合创新
沈俊芳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自古以来,扇子就是盛夏时节的解忧“凉友”。在中国,制扇、用扇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见诸记载的扇子为“五明扇”,是古代仪仗中的一种掌扇,舜帝用来表示广开求贤之门。在生风散热、遮阳避雨功用之上,扇子又可以象征身份地位,意蕴甚丰,具有物质与文化双重内涵。时值夏季,正是走进博物馆、走进“老字号”接触扇知识、了解扇文化的好时机。
在数千年演变过程中,扇子成为“怀袖雅物”,并极尽工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形制而言,有长柄扇、短柄扇、团扇、折扇;按材质来分,有细巧光洁的竹扇、精致秀美的绢扇、轻便耐用的纸扇、质柔风轻的羽毛扇、幽香沁人的檀香扇、劲风送爽的麦秆扇和蒲葵扇,还有夏布扇、藤编扇、牛骨扇,用槟榔叶制作的槟榔扇等。扇子上的装饰工艺更是美不胜收,咫尺扇骨之上,雕不厌精、琢不厌细;方寸扇面之内,诗、书、画、印争奇,刺绣、编织、烙画、拉花等诸种技艺斗艳,使扇子这小小的物件成为天工之巧的缩影。
苏扇、杭扇、岳州扇……不同流派的扇子各具特色,在传承发展中不断丰富着中国扇文化内涵。如今,各地“老底子”的制扇技艺陆续成为“非遗”,传承人在守住看家本领的同时,不断在工艺、装饰、载体等方面进行创新,甚至与现代设计相融,使其焕发新光彩。比如,作为百年“老字号”,王星记扇不断推陈出新,现在能够制作19大类、1万余种花色的扇子。作为“杭产三绝”之一,王星记扇已成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一扇窗。杭州亚运会的会徽便以扇面造型,体现江南人文意蕴。杭州亚运会特许商品之一的扇子,也由王星记特许生产,像《奔流》系列,扇面中心的会徽与扇面下方奔涌的钱塘江潮静动相生,在彰显浙江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的同时,也传递出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再如四川德阳的潮扇,突破传统形制推出的“掌中宝”系列,形如手掌大小,扇面活泼灵动;还有一些潮扇融入漆器、蜀绣、年画、剪纸等技艺,丰富扇面美感。制扇技艺也成为撬动文创产业的一根杠杆。很多传承人从形、味、用、意等出发,把扇子特色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相结合,开发出耳饰、胸针、手提包、车载香片等生活用品,在风扇和空调普及的时代,让扇子换种方式与人们相伴。
近年来,与扇文化有关的展览、科普、论坛、研学活动等也愈发丰富。像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立足扇子等方面的收藏,推出以传统手工和互动体验为特色的“我的工美学堂”“‘宋韵·百工’系列公共教育活动”等,让人们在动手创造中体验中华文化之美。
夏迎扇,秋藏扇,与扇的相聚和暂别总离不了四时节气。扇文化穿越千年,折射出的不仅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作者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7日 20 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