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稻谷记》,将于8月14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开播,并在总台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进行全网首播。
5集纪录片将通过考古研究最新成果,实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并追溯万年稻作文化发展轨迹,讲述水稻种植跨越千山万水广泛传播、惠及世界和催生文明的历史故事,见证中国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稻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水稻是当今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然而距今一万多年前,稻谷还只是水边野草的种子。从“离离原上草”到“粒粒皆辛苦”,是谁第一个剥开稻谷的坚壳,发现稻米可以食用的秘密?是谁第一个撒下希望的种子,为历史的长卷沁入三分稻香?
植硅体——显微镜下才可以得见的微小颗粒,是植物细胞的“化石”。考古工作者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体。这一发现,将人类驯化栽培水稻的历史上溯至12000年左右,实证了中华远古先民是最早种稻的人。
△陶釜残片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一块陶釜残片,沾有大片食物残渣,经检测鉴定为稻米。考古人员分析,约8000年前,井头山先民用陶釜作为炊器,蒸或煮稻米,因此陶釜上留下了类似锅巴的残留物。这块在井头山首次发现的含稻米遗存陶釜残片,证明了以海洋贝丘文化为特色的井头山遗址,同样保留着深刻的稻作文化印记。
△绿松石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出土
△双腹盆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出土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和双腹盆,是首次公开披露展示的考古成果。其背后,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国都邑。最令人惊诧的是,并非水稻主产区的陇东南佐遗址,竟然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炭化稻。南佐的稻谷究竟源自何方?小小稻谷,又怎样见证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在互动中融合发展?
△考古工作者研究小穗轴
△考古工作者研究炭化稻
《寻古中国·稻谷记》依托丰富扎实的考古探索和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仙人洞和吊桶环、上山、井头山、跨湖桥、贾湖、河姆渡、城头山、鸡叫城、良渚、两城镇、二里头、南佐等文化遗址中与稻作相关的线索与内容,展现出水稻起源、传播和波澜壮阔的稻作文明演进画卷。
起源于中国的水稻,漂洋过海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落地生根,造福人类。而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水稻种植。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对中国水稻的种植、传播与推广给予高度评价。
秉科技之烛,寻文明曙光,科技考古为水稻驯化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寻古中国·稻谷记》将科技考古成果中的水稻植硅体、小穗轴等生僻概念视觉化呈现;通过生动的演示和解读,把浮选法、水稻植硅体密度分析法等技术手段深入浅出并兼具趣味性地表达传递。
《寻古中国·稻谷记》创作团队奔赴浙江、湖南、江西、河南、甘肃、山东等地的26座城市,深入拍摄考古现场13处、博物馆24座。片中还展示了数十件内涵丰富的文物。它们串起中国万年稻作文化历史,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诠释着稻作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寻古中国·稻谷记》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利用新技术还原了上山、南佐、两城镇、城头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分体式组合石犁等重要文物,让观众得以在坐地千里、一日万年的“穿越”中重温历史、领略文明。
央视网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平台,将与央视综合频道(CCTV-1)同步播出《寻古中国·稻谷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