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口水电站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电站建设库区涉及雅江、道孚、理塘、新龙4县,是国家和四川省重点工程、西部大开发优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战略工程,是四川省最大的水库电站。坝址位于雅砻江干流与支流鲜水河的汇合口下游约2千米河段,坝高303米,是建成的世界第一高土石坝,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2865米,库容达108亿立方米。
水库下闸蓄水后,原雅江县至新龙县、雅江县至道孚县的两条老县道全部淹没在260米的水下;海拔2865米以下所有区域成为水库淹没区。在此之前,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已将所涉及的集镇全部搬迁安置完成,并复建了新的公路、集镇、寺庙、供电线路、通讯线路等基础设施。为保护好高原高寒地区的优良物种,推动建设长江上游植物基因库,留住移民群众及库区老百姓的乡愁,2014-2021年间,两河口建设管理局保护性移栽大山深处将被淹没的树木2853株,包括野生桑树、槭树、核桃树、朴树、洋槐树、梨树、杨树、柳树等22个树种,其中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树23株。在雅砻江畔见证了上百年星移物换的古树、大树,落户新家园,扎根新土地。
古桑树
(资料图片)
移栽古树,守护绿色生态
树木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和湿度。两河口水电站所在的川西高原,气候干燥、低温期长,山势陡峭、滑坡和泥石流频发,这样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并不利于植物生长,而这批树木已在原址挺立了上百年,显示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是名副其实的稀缺资源。如果任由其淹没在水下,对区域生态环境将造成巨大损失;如果能移栽成活,它们将比新植树苗更快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决定将淹没区的树木进行就近移栽,主导移栽的就是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金国。
2013年12月底,王金国初来两河口。在一次施工巡查途中,他偶然看到一株桑树屹立在移民代建工程项目的边坡上。在飘着雪的最冷季节,这株桑树显得格外苍劲而超然。“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这株大树,我的内心涌起强烈的敬畏之情,当时就下定决心,不能让这样的壮美景象就此消失。”王金国说道。这株桑树很快被移栽到了白玛营地,现已认定为三级古树。树龄270年的老桑树,在五月明媚的阳光下,枝繁叶茂,蓬勃盎然。这株桑树也成为王金国“抢救”淹没区树木的起点,自此开始,他明确要求水电站全体建设者要留心库区范围内的树木,并实施奖励机制,对于古树、大树,遇到一棵、协调一棵、移栽一棵,制定“一树一策”移植方案,尽最大努力安全移植,提高成活率。
移栽古树的过程常常困难重重。王金国凝视着这株胸径约2米的桑树,缓缓抚摸着它嶙峋的树皮,向我们讲述2016年3月移栽过程中遇到的三重“险阻”。这株桑树原本长在库区复建的一座特大桥下方,筹划移栽时遇到了第一重“险阻”——当地百姓的阻止。这株古树是当地村民们祭拜祈福的“神树”,他们担心移栽会给“神树”造成损伤,带来“不详”。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王金国的一句话终于打动了村民:“移栽后,这棵树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继续护佑你们的村庄。”取得村民的同意后,进入移栽作业,这时遇到了第二重“险阻”——难以吊装。这株桑树生长年份长、树干粗壮,全工地吨位最大的80吨吊车也无法完成吊装作业。为此,王金国专门到成都租了吨位达130吨的吊车,才终于将这株桑树吊装完成。运输过程中,又遇到了第三重“险阻”——难以通过隧道。由于枝干错杂、外围大,桑树难以通过隧道和布置电线的路段。为了尽量保护树木少受碰撞和损伤,王金国将水泥运输车换成平板车,降低车斗高度,桑树才终于穿过隧道和电线,历经3天运输,抵达白玛营地。
树木移栽现场 两河口水电站供图
矗立在我们面前的这株古老桑树,由于太过苍老,一面的树干已经出现碳化、中空,但树干另一面依然发出新枝,重现葱茏。岁月的沧桑和旺盛的新生在这株桑树上同时得到呈现,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昂扬在这株桑树上同时得以彰显。“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依然屹立,这种生命力值得敬畏啊!”王金国的话语饱含对古树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正因重视树木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王金国带领两河口水电站建设者们从2014-2021年坚持移栽库区树木,让这些大树在新家园继续茁壮成长,涵养一方水土,荫庇一方生灵。
有效管护,守护绿色文物
每株大树都是一件鲜活的文物,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学价值。它们是生物基因库,是相关物种研究和培育的珍贵资源;它们是历史记录者,是漫长岁月间气候地理、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的潜在佐证。移栽过后,需要对树木进行有效养护,才能让自然生命得以延续,让独特价值得以展现。
走进白玛营地的大门,满眼是浓浓绿意,耳边是清脆鸟鸣,漫步其间,悠然惬意。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朴树挺拔优美,古雅别致;柳树枝条舒展,在微风中轻柔拂动;洋槐树开着串串白花,清香优雅;梨树长势正盛,已结出小小的果实,娇嫩可爱。树木移栽到白玛营地后,王金国安排专人负责树木养护:为每株大树定制铭牌,实现“一树一档”,定期组织古树“体检”,对倾斜古树进行加固支撑和维护,开展病虫害防治等,确保移栽的古树、大树得到充分养护,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重新焕发生机。
王金国抚摸古桑树树干
“我在农村长大,对‘房前屋后有大树’印象很深,所以我把树木移栽到营地,每个人走过都能看到,这棵树缺水了没有,那棵树长虫了没有。”王金国说:“在这里春天看花,秋天吃果,一年四季看树、听鸟叫。这儿是移栽保护园,是天然的后花园,也是建设者的心灵家园。”一番朴素的话语,体现了王金国接地气的移栽保护理念,有效保护树木的同时,绿化了营地,与全体建设者们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多功能效益。
村企共建,守护绿色乡愁
古树和大树见证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村民几代人的生活变化。村口的大树承载的不只是时光,还有祖辈生活的记忆和故土难离的乡愁。移栽和守护古树、大树,也是守护移民的一份故土情怀,让雅砻江畔“望得见老树、记得住乡愁”的这份情感和记忆始终有所寄托。
雅江县呷拉镇西地村付小苟家的核桃树,瓦多乡杜米村扎西多吉家的核桃树,普巴绒乡亚中村泽翁寺郎家的核桃树,普巴绒乡亚中村拉姆家的梨树……这些大树都挂着“移民共建树”的牌子,清楚写着大树来源的村户姓名。移民家中自有的树木,管理局按政策进行赔款后,通常由百姓自行处置。有人想卖掉树木做家具,王金国就带领团队挨家挨户劝百姓留下树木,移植到营地。“我劝他们不要卖,这么多年的果树砍掉太可惜了,移栽回营地,以后每年结的果都还是他们家的,我们欢迎村民们来摘果。”王金国说道。他邀请村民们来营地参观,看到了这么多已经移栽成活的大树后,他们纷纷同意了自家果树的移植。“这棵核桃树移栽过来之后,他们已经来摘了好几年核桃咧!”王金国指着付小苟家的核桃树,笑得灿烂:“‘移民共建树’,结的是‘移民共建果’!”
移栽共建纪念树
“移民共建树”不仅留住了村民几代人的乡愁,也拉近了村民与两河口水电站的感情。管理局邀请村民参观“移栽园”、共享“共建果”,增进村民对两河口水电站这一国家重点工程的了解,提升村民对两河口水电站建设者的理解和认可,以树木为纽带构建和谐的村企关系。
站在一株粗壮的色木槭旁,王金国告诉我们,这棵树是2016年10月在雅江县至道孚县施工便道的一处滑坡上发现的,当时树身已随滑坡倒塌,树叶干枯卷曲。大树被运回营地后,经过一年的悉心照料,终于重现生机,目前长势良好,枝叶葳蕤。抬头看去,大树已结出淡黄色翅果,即将开始新一轮的开枝散叶。“每次走过我都要摸一摸树干,它们都凝结了我的心血。”王金国饱含深情地说道:“于我而言,营地里的每棵树都是一种特别的缘分,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这些自然遗产,不辜负这场遇见。”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3年8月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