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正文

筠连县:提善治之笔 写易地扶贫搬迁安居乐业文章

2023-08-19 19:05:51 来源:中国网


(相关资料图)

筠连县致力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因地制宜创建“133工作法”,搭建搬迁工作治理和服务体系、完善各类基础建设、开展居民致富行动,安置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更可持续。

搭建一套工作体系,写好“党建+统筹”文章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沟通协调、分析研判和精准施策等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网格管理、风险发现、快速识别、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工作奖惩等6项工作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和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治理格局。二是发挥队伍力量。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统筹调度、组织发动等优势,由16名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口联系1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充分整合县领导联系乡镇及部门资源和多元力量,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就业帮扶、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单位)主责、社会力量参与的治理体系。三是延伸治理触角。按照“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治理模式,设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12个,实现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结合安置点党员数量和工作实际,选派网格员13人,建立党建服务“直通车”,通过群众提供问题、小区党支部反馈问题、村党支部根据职能职责提供服务、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截至2023年8月,开展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公厕提档升级等重要“民生微实事”5件,极大改善了安置点居民的生活难题。

完善三项基础建设,写好“服务+便民”文章

一是完善党群服务阵地。建立安置小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咨询、阅览、服务、党群议事、党群活动等5个功能区,开展“党员跑腿”服务,组织小区党员提供保险缴纳、低保救助等代办服务。截至2023年8月,累计为500余人提供代办服务。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坚持易地搬迁后“环境真改善、生产真方便、生活真变好”理念,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听取搬迁群众对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需求的意见建议,在13个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了活动广场5个、卫生室6个、文化站6个、垃圾收运点13个、污水处理设施13个。三是完善综合文化服务平台。紧紧围绕感恩孝道、乡风文明、公共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等传承,建立安置点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组建文化宣传队13支、文艺队7支、乡贤理事会5个,通过邀请搬迁居民参与小品、快板、三句半、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引导搬迁居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规范节庆等内容,在不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和文明乡风行动的同时,进一步增近安置点邻里情。

抓住三个致富关键,写好“乐业+安居”文章

一是开展精准帮扶行动。建立安置点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安置点村“两委”每月调查掌握安置群众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需求,通过引进企业、统筹公益性岗位,帮助解决就业问题,2023年来,全县累计开展安置点劳动力就业培训22场次,惠及458人次,成功就业350余人。二是开展稳岗就业行动。对具有劳动力的搬迁居民开展就业专项帮扶行动,采取加大劳务输出、劳动力就业跟踪监测、专项帮扶留守搬迁劳动力等措施做好稳岗就业工作。截至2023年8月,全县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就业率为90.07%,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三是开展自我造血行动。统筹各级财政和金融信贷资金,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园区、建立就业帮扶车间,着力补齐安置区产业发展短板。充分发挥“支部+公司(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和产品联合等形式,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做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搬迁居民个人经济两手抓,切实增强安置点区自我造血能力。截至2023年8月,全县安置点周边至少有1个企业帮助搬迁群众发展产业,2023年上半年搬迁农户平均增收22.36元。(文章来源:筠连县委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专班)

标签:

返回顶部